您当前的位置 :环球传媒网>商业 > 正文
在线业务逆势增长!疫情过后哪些“互联网+”会迎来第二春?
2020-02-14 14:55:01 来源:第一财经 编辑: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着中国大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全社会严防死守,力争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另一方面,人们也在积极思考,这场疫情对企业和对各行各业的影响,积极应对疫情后的挑战。

在线业务逆势增长

服务业是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行业。受需求急剧萎缩、人员流动受限等影响,酒店旅游等行业全面停摆,餐饮交通快递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损失不小。

制造业困境大致是从下游逐渐向上传递的。比如疫情造成国内服装需求减少,于是服装行业面临困境,然后困境传递给纺织业,再传递给纺织机械等。其他行业也大致如此。疫情还会显著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从而进一步加剧许多下游企业的困难,并逐渐向中上游企业传递。

然而,危中有机,一些新型业务在悄然兴起,一些企业在急速转型。其中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在线业务急剧增加。

就在春节前后的个把月里,许多领域里的在线业务都超过了去年同期。据报道,春节期间在线问诊猛增六七倍,《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的流水记录和峰值DAU都远超历史记录,春节过后全国近两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

疫情防控过程中,互联网平台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上海市民口罩预约时,许多街道社区都采用了线上预约的方式。在武汉刚刚封城,城市公共交通暂停营运时,在当地政府的协调下,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车等网约车平台临时组织起6000人的救援车队。线上的便利性与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不仅在商业运作中势如破竹,在公共服务和危机处理过程中,在组织社会资源方面也体现出巨大优势。就连在武汉危城中的中央指导组都通过微信来布置工作。

除了互联网企业,疫情也逼着传统企业不得不尝试着互联网化。如大学加快推进线上教学,医院通过信息化系统探索远程医疗。

疫情使得原先线下业务需求萎缩,于是线上渠道顺利接盘,是在线业务增长的原因之一。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大概就是电影《囧妈》在几大网络视频上免费观看。之后,其他若干部春节档上映的电影也宣布转移到网络移动端播放。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教育领域。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线上教育方式,培训机构也在快速上线培训项目。广东、江苏、河南等20多个省份纷纷加入“在家上课”计划,超1万所大中小学、500万学生通过钉钉直播上课。此外,ClassIn、EduSoho、沐坤科技等在线直播平台均免费开放技术能力。新东方几十万学生已经开始陆续接入新东方线上直播系统“云课堂”,据说有上万老师从线下转到线上。

疫情创造了短时间的强烈需求,导致线下场地难以满足,于是线上业务及时承接了这部分需求,是在线业务增长的原因之二。在医疗领域,腾讯联合微医、好大夫在线、企鹅杏仁、医联、丁香医生等五大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推出“疑似症状在线问诊”小程序。如果公众出现疑似症状,可先行线上咨询医生,免排队直接和医生对话,快速简单判断病情,减少线下接触,避免交叉感染,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疫情缓解后的趋势分解

随着疫情高峰渐渐过去,这些在各行各业新创造出来的在线业务需求能够长久的持续下去吗?我们先要判断疫情的演变。

疫情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疫情高峰期。从疫情引起全社会重视,到全线严防,直到疫情高峰过去。这期间企业生产和资源配置都要服从疫情;人员流动严格控制,聚集性活动严格禁止。虽然一些企业相继复工,但是由于种种制约因素,如人流物流的限制,防疫物资的紧缺,产业链原先协同的脱节,会有相当部分企业不能正常运行,相当部分企业员工只能在家办公。大中小学延迟开学。

第二阶段是疫情缓解期。疫情通过拐点,高峰确认渡过,各类病例减少,传染大风险过去。这期间绝大部分企业陆续正常复工,学校正常开学,人员在城内和城际的流动逐渐放开;不过大多数人心有余悸,生活与工作习惯尚未恢复正常。

第三阶段是疫情消除期。这时疫情已经远离人们生活,各种针对疫情的防范措施已经解除,社会秩序和人们心态恢复正常。

随着疫情从高峰进入拐点,逐渐减弱,直至彻底解除警报,在线业务会随着所在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习惯的回归而有不同表现。

从整体上看,大致上有三种表现:一是逐渐回落,二是平稳发展,三是快速增长。

网络游戏等线上娱乐可能会逐渐回落。这段时间像王者荣耀等游戏之所以被打爆,还是因为太多的人们被限制在家中无所事事。虽然这次疫情极大刺激了网络游戏,一批贺岁片在视频平台上免费播出也进一步增强了如抖音、西瓜视频等企业的头部力量,但总体上看,线上娱乐依然会回归到原先的市场份额。

互联网医疗或许可以保持平稳发展的势头。这次大规模的在线问诊增加了消费者对于线上医疗的信任度,在用户体验和使用习惯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医疗条件比较落后的地区。医院开展线上业务做出了新的探索,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院的合作会增加。医药电商也培育了一些用户。

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医生依然习惯于面对面的线下诊断模式;此外,远程医疗在运营时,尤其在发生医患纠纷时还没有相适应的政策法律支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处方药销售配送也面临一些政策性障碍,所以在目前环境下,互联网医疗包括医药电商还不具备快速增长的条件。

面向企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或许能够持续快速增长。这两年产业互联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互联网巨头在积极布局,资本市场也普遍看好,不少创业企业也在积极试水,所缺乏的就是广大企业的积极响应。

这次疫情造成了两个带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一是许多企业不得不要求远程办公,二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这两个问题却给一批产业互联网平台创造了难得的契机。

不仅是产业互联网,其他行业的在线业务,只要发展环境合适,商业模式正确,都可能借助这次疫情中培育的用户和探索的经验快速成长起来。

“互联网+”第二春的条件和模式

2003年“非典”过后,我国第一波互联网使用高潮集中在了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随后我国就进入了“互联网+”快车道,从在线旅游(OTA)到打车平台,从网络支付到P2P网贷,互联网渗透到传统企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各个方面,互联网平台企业成为许多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以阿里、腾讯、平安、百度为核心,打造了庞大的商业生态帝国。

2015年开始,政府逐渐对互联网乱象加强治理,在各个领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资本市场也对互联网企业的价值重新评估。这几年里,除了共享经济曾掀起一波小阳春之外,“互联网+”总体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阶段。我曾撰文称其为“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个回合”,即在许多传统行业里,传统企业与横空出世的互联网企业保持着一种僵持关系,而政府则推出一种“拉架式规范”,在 “鼓励创新”与“规范管理”之间进行着微调。

2019年,在经济面临持续的下行压力下,政府加大了对互联网平台的推进力度,围绕产业互联网和平台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扶持政策。一批新的互联网平台,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下登台亮相。

十七年前的“非典”疫情催生了“互联网+”的第一个春天,那么当前这轮疫情,是否也能催生“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呢?从疫情发生以来各个领域里在线业务的表现来看,是很有希望的。

当然,现在的大环境与十七年前有着巨大差异。那时无论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都在上升期,而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很大。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互联网+”要进一步发展,也比那个时期有了许多新的优势。

首先,社会对于互联网的理解远比那个时期成熟,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运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习惯和能力远比那个时期要强大。

其次,经过第一轮的实践和试错,企业再开发线上产品和业务,搭建互联网平台时的经验要丰富得多,外部可利用的资源也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政府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管理能力也要强得多,最后,互联网运用的技术环境也优越得多;十几年前还是3G时代,如今我们正在迈入5G时代。

总之,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多方面来看,这一轮发展的条件是优于上一轮的。

再看发展的模式。我们依然推崇开放式的平台模式。

当然发展在线业务不一定需要通过平台,但是能够做大了的通常都采用了开放型的平台模式。无论淘宝天猫,还是携程饿了么,哪个互联网商业巨子不是平台呢?

平台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显著的交叉网络效应,即能把用户当作自己的资源,用来为其他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平台,于是商业生态圈就越做越大。淘宝把消费者当作资源,用来吸引开店的商家;再把商家当作资源,反过来吸引消费者。同样滴滴出行用乘客吸引司机,再用司机去吸引乘客……各行各业的互联网平台,尽管业务类型各不相同,但其内在机理莫不如此。

但是,互联网平台也有一个最大的弱项,就是启动难!我称之为“冷启动”。比如打车平台,平台上没有出租车就无法吸引乘客,而没有乘客又难以吸引出租车司机,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所以当用户规模不够时,任何平台都是没什么价值的。也正因为这个特点,资本市场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烧钱格外“宽容”。大家都知道,有规模的平台不一定成功,而没有规模的平台一定不成功。

由于平台的用户规模以及平台对用户资源的整合能力在形成之前都难以测定,所以资本市场对他们的估值就会有很大的偏差。

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刺激或逼迫下,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一大批主动或者被动的线上业务,同时培育了一批新的用户,尤其是那些原先不用微信的,不喜欢App的保守型用户,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台或者新业务的“冷启动”难题。

谁是未来的明星?

借力于此次疫情的刺激,下面这些领域有可能出现快速增长。

产业互联网应该是绽放得最大最艳丽的一朵花。

相比于消费互联网的巨大规模和持续创新,我国在产业互联网发展上相对滞后。两年前BAT等各大互联网巨头就纷纷布局,从to C向to B延伸。然而企业的经营行为比民众的消费行为来得复杂,所以从线下向线上的转型也就来得更加艰难;这次疫情为全国范围内转型带来了难得的契机。

企业移动办公平台与应用管理软件发展迅猛。

疫情严重,在家办公成为许多公司不得已的选择。于是,作为移动办公平台的钉钉乘势大规模进入,应对海量的远程办公需求如视频会议等。最近一周,在苹果手机端应用商店和MAC电脑端应用商店,钉钉的下载量均跃居第一名。钉钉从一个以打卡、请假、报销以及内部沟通为核心功能的办公应用软件,正在扩展为涵盖客户管理、财务管理、表单流程、人事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企业级应用平台,通过整合集成各类管理应用软件,为企业优化管理、高效决策提供支持,最终起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虽然疫情有可能在一两个月基本结束,可是后面会有较长的一段“疫情缓解期”,尤其是心有余悸的民众在心理上的缓解,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接触”、“不见面”、“零聚集”依然是人们的首要选择。所以“线上见面”,“远程握手”和“视频会议”还是有很大市场。经过三到六个月的体验,像钉钉、企业微信、字节跳动的飞书等办公平台以及各种企业级应用软件一定会培育出相当部分企业的粘性,使得基于线上的办公成为未来主流模式之一。

互联网巨头关注的是跨行业跨业务类型的巨型平台,如阿里的1688采购网等,然而在疫情的刺激下,接下来还有相当一批有着强烈行业背景的深度垂直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有待兴起。

聚焦行业深度垂直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前程似锦。

近年来虽然涌现出美菜网(餐饮)、找钢网(钢铁)、百布网(纺织品)以及康众汽配等一批实聚焦行业的B2B平台,但总体来看还不多,服务深度也不够,但是在“疫情缓解期”可能呈雨后春笋的态势。

这次疫情对中小企业冲击最大。据清华大学最近的调查,能够支撑过三个月的中小企业只有15%左右。虽然各地政府出台了许多援助政策,但无论在规模还是持续时间上,都远远不够弥补其损失,它们需要另找出路。

在这个时期,各行各业如果能及时推出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为它们提供采购和销售方面的信息和便利,以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服务,降低它们的运营成本,减少它们的资金压力,一定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这样的平台搭建,或许启动阶段也要大规模烧钱,但是长期来看是非常有价值和回报能力的。一者当前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对这类平台的需求迫切,期待的回报会比较低,即平台的获客成本比平时要低;二者有可能说服政府,把援助中小企业的资金抽取一部分支持这类服务中小企业的平台,要让政府理解,所谓“救急不救穷”,要从根本上改善大规模的中小企业困境,光靠直接注资是不够的,需要行业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刚刚兴起时,人们普遍看好的有三大领域: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和互联网教育。因为这三大领域涉及面最广,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从第一波的实际情况看,互联网教育最为乏力。

这或许是因为传统教育机构的强大。我国全日制大中小学自成一体,通过中考高考相互衔接,外部力量难以介入,只能发挥些拾遗补缺的作用。

这次疫情使得线下教育一时难以开展,于是无论新型办学机构还是传统教育机构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加快开发在线课程,探索线上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社会办学机构是积极自救,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就有可能亏损甚至破产;体制内的大中小学则要完成教学任务,保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教学双方将越来越适应各类线上教育的互动形式,从而有可能使在线教育成为主流教育模式之一。

互联网医疗。

医药医疗行业是在疫情中几乎唯一没受到负面影响,还得到了短期刺激的行业。医院也是疫情中唯一允许人群聚集的场所。这次医疗的线上业务被激发不是线下需求减少,而主要是整体需求激增,线下场所和资源难以应对。

在疫情期间,各家互联网医疗机构,比如阿里健康、腾讯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医联、丁香医生等平台都开通了在线义诊,初筛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缓解线下压力,减少交叉感染,也让更多人体验了互联网医疗。据媒体报道,线上义诊次数上百万,参与医生超过十万人。同时,一些医院也针对巨大的门诊压力开设了线上问诊以分流缓解压力。

这次医疗领域的大规模在线服务所产生的良好效果,与之前几年所形成的互联网医疗以及医药电商服务所形成的基础和消费者习惯相结合,将对其下一步发展造成强有力的推动力。能否形成快速增长的势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打造和政策的放开。

严冬过后是春天。危机危机,有危险才有机遇,抓住机遇才是成功者。让我们一起去拥抱“互联网+”的第二个春天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政府参事)

关键词: 疫情 互联网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环球传媒网"或电头为"环球传媒网"的稿件,均为环球传媒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环球传媒网",并保留"环球传媒网"的电头。